近年来,一些新闻热点事件常常发生“舆论反转”现象,事实的真相往往与先前所曝情形大相径庭。
真相还在穿鞋,谣言已行千里。诚然,在舆情的流变过程中,有关部门应急措施不当、舆情反馈不力,是导致舆论不断激化的关键原因。若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、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引导,一些传言、谣言就很难有市场。另一方面也说明,在各种舆论热点事件形成、发酵和传播过程中,“标签化思维”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这种标签化思维,是人们习惯以“贴标签”的方式,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个群体、某类事物的刻板印象,评判具体的人和事。在一系列舆论热点中,许多人在对事实不甚了解的情况下,就草草做出评判,原因在于受非白即黑、以偏概全的标签化思维所累。
标签不是舆论的原罪,它是舆论自带的基因。在日常交往中,人们习惯借助各种标签,了解和评估某个对象或某种事态。这些标签包含特定的价值和行为判断,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际交往成本。人们不用为了某个对方不太熟悉的事物多费口舌,只需要用一个彼此熟知的标签,就能让对方茅塞顿开。
标签能够辅助认知,但这并不意味着,凡事都应该进行标签化认知、标签化思考,甚至养成一种标签化思维习惯。同时还应当看到,由于舆论的推波助澜,标签化思维正愈益展现出非理性、情绪化的特征,反过来又恶化了舆论生态。
标签化思维的形成,分为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。不难看出,标签化基本遵循以下编码路径:把个案泛化为普遍现象,把偶发总结为必然结果,把特殊描述为一般情况,把细节论定为事物全貌。比如,官员都是腐败的,城管都是暴力的,路人都是冷漠的,老人都是讹人的……
标签化思维发挥作用,则是人们对标签化进行解码的过程。当一个标签形成甚至根深蒂固之后,人们就会用这个代表总体印象的标签,对群体中某个具体的个体进行评判。比如,一起普通医患纠纷,如果当事者是官员身份,舆论关于官员的所有负面印象会立刻被调动起来,压向当事人。事情的本来面貌反倒鲜有追问。
事实是第一性的,舆论是第二性的。客观地说,标签化思维的形成确有现实基础。比如舆论场上存在的仇官仇富情结,的确是这个群体中的少数人行为不端、引起公愤形成的。问题在于,个别官员、个别富人的为非作歹,最终却要所有官员和富人一起来买单,这无论从认识论角度还是从社会效果看都是有害的。
在金盛网聚WJFabric所做的若干起舆论热点的舆情演变案例回顾中,舆论诉诸于惯性思维,在事实尚未调查清楚之前就匆忙评论的现象并不鲜见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,通过标签化思维进行的评论是一种更为简单、直接的方式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舆情热点快速更迭,由于“发声”的成本大幅降低,标签化思维的“评论生成法”正契合了“一切皆可消费”的理念。但简单粗暴终将难有生命力,精耕细作至少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。
在舆论效力越来越大的今天,金盛网聚WJFabric倡议,作为舆论参与者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进行冷静思考,努力克服标签化思维,以冷静、客观、理性的头脑对待热点事件。因为我们的每一次转发、每一条评论都可能影响舆情的走向。
金盛网聚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,是一家数据处理与信息咨询服务商,公司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与服务咨询的团队, 公司“WJFbaric-互联网大数据信息监测SaaS平台”目前注册使用客户将近上万个,为企业、政府、学术机构、成功人士等提供在线信息收集、展示、阅读、存储的免费平台,公司远景致力于通过数据+计算形成可视化的人工智能决策平台。